柳斌杰,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中国出版协会原理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出版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出版。 201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笔者的《阅读是个大学问》的文章,主要从阅读社会学的视角讲述文明代际传递和阅读促进人类精神发育的社会价值等问题。本文则从中国书香传统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两个方面,探讨深化全民阅读对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 一、书香传统铸就中华民族魂 道德文章千古事,半生时光苦读书。这是中华民族关于读书与做人的基本写照。从古代留下来的读书故事到今天每个孩子20多年的读书生活及多种形式的全民阅读,都生动地说明读书对文明传承、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一个读书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纵观中国几千年书香传统的六个鲜明特点,至今都有生命力。 第一,以文化育,塑造心灵。几千年前,先贤们就认识到读书是“为己之学”,多读有价值的经典,可以启心智、明事理、辨是非、知仁义,点化人性中固有的真、善、美之良知,抑制人性中恶劣的一面,塑造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 第二,培养君子,修身治平。通过读书明理,做引领社会走向文明礼仪的人,不仅自身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格,而且要有行动。这个行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标准和理想。以至到近代民族存亡之时,周恩来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引领有志青年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这是包含深刻的家国情怀,把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国家治理、人类世界的和平安宁与读书联系在一起,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世界观层次上的深刻宏大的思维成果,很有远见卓识。这些读书思想,放在当代培养人的使命中也有历史价值。 第三,知书达理,建构认知。正如朱熹《读书之要》所言,读书先须熟读古人之言,使其言入吾心,继而其言如出于吾口,再以精思深虑使其言成于吾的知性。这就是在读书中建构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认知现实世界的知识体系,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再前进,不断接近真理。 第四,增智启慧,丰富人生。经学授之以哲思智慧,史学传之以历史文明,子学给人以人物榜样,集学点燃文学艺术化的人生理想。这都是书籍和读书的生命力所在。书香之处,吾心便安,这是中国读书人安慰心灵的良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呈爆炸趋势,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人们更是如饥似渴地求知立业,更加丰富了人们的读书生活,深化了书香传统。 第五,传承文明,通古鉴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指出,这些珍贵的版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和传承的载体。由此可见,读书对传承文明有特殊作用。因为几千年前的事情,谁也不能见证,唯有读书可以去了解、认识、评判历史文明的价值。自然界的演变、人类自身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进程等,都是有规律的,只有像马克思那样,掌握人类生产的一切知识,才能发现当代社会运动的规律,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第六,达观天下,谋求大同。协和万邦、谋求大同是天下观的核心。这也是所有外来宗教在中国没能成为气候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内心植入了文化的根。中国书香传统中,从哲学、自然科学、医学到文学,都充满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境界。关学的集大成者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能反映中国书香的深层使命和读书理想,也可感悟中国书香的人类情怀。今天这种情怀已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深化全民阅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的创造力迸发,敢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这就需要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一切经验、思想、文化、知识来支持我们创造新文明。换言之,深化全民阅读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没有人的高度,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因为任何事都是由人去做的,全民阅读就是培养现代化的人。 第一,在全民阅读中促进人的思维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关键是思维现代化,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也不能用固有的理念剪裁现代新事物。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与时代、世界的距离,这些年我们强调的全球视野、人类理性、底线思维、超前思维、互联网思维、大模型系统思维,就是思维现代化的内容。 第二,在全民阅读中加快人的观念更新。我们要通过全民阅读更新观念,在思想上与时代同行。尤其要读好习近平总书记著作,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新理念;指导实践,创造新事物,使我们的知行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上,在思想、政治、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三,在全民阅读中提高全体公民的三大基本素质。我国现代化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水平。因此,在强国建设规划中,就有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 第四,在全民阅读中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是个科学真理。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知识结构,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才能适应文明新形态的拓展,投入高质量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 第五,在全民阅读中激发奋斗新征程的创造力。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历史上的文明更替,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创举,属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力决定其成败。 三、持续促进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与全体国民关系最密切,惠及千家万户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聚力铸魂几个角度来看,全民阅读无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大的基础工程,持久性、广泛性、易行性和群众的欢迎度,都是其他文化工程不可比拟的。此项活动在我国集中推进了18年,进展很快,效果良好,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连续多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立法、发文、专题会议等形式部署全民阅读。 第二,阅读条件建设越来越好。当前,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有3300多座,普遍改造升级,设施改善、增加书目、改进服务,方便阅读,一部分还与农家书屋共享,向乡镇延伸。大型企事业单位、学校图书馆为全民阅读开放,职工书屋更加贴近群众,在全国总工会指导下越办越好,成为单位文化阵地。 第三,全民阅读保障机制和促进措施更加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图书馆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其中涉及保障和服务全民阅读的条款,对供给和服务都有明文规定。 第四,全民阅读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全民阅读是惠及人民群众的活动,个人、家庭、社会各类组织都创造性地开展了活动,从最初的读书演讲、读书征文、读书知识竞赛等方式,发展到家庭书坊、读书互助组、亲子阅读、老年书苑、读书直播、平台讲书,少儿、青年、妇女、工会、职业协会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品牌读书交流、评比、表彰活动,尤其是持续十多年的“书香”荣誉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书香之家”“书香之镇”“书香之县(市)”已遍布全国各地。 第五,全民阅读活动效果更加显著。十多年的全民阅读活动,为全国人民构筑了市场大潮浮华下的心灵归处。通过阅读,了解全球讯息,获知国家大政方针和行业政策,扩大了专业知识视野和技术学习眼界,提升了生产生活的能力和质量。用读书丰富人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自觉,必定会大大提高全体人民的三大素质,为中国式现代化造就最主要的生力军和创造力。 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一切工作都要高质量发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全民阅读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需创新思路,提质增效。就目前而言,深化全民阅读持续促进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还须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高质量的阅读内容生产和供给要保障。数字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内容生产和传播,造成阅读场极度低俗和混乱,冲击了传统经典和主流出版物的阅读,引发去主流、去中心思潮。 第二,高质量的阅读平台要建设。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图书报刊出版界,一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抓紧建设一批主流的阅读平台,构建主流阅读场,开辟阅读新阵地,引导读者读书方向。 第三,高质量的阅读引导要加强。但是,在内容推送多元化和手机等碎片阅读的冲击下,全民阅读率上升而阅读质量下降。为此,我们要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对全民阅读的有效引导。首先是各种媒体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用爱读书、读好书的典型故事,深化全民阅读的认识,把读书当作自己人格塑造的法宝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静下心来读几本书,享受安静的书香人生。其次是多增加作者、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在互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次是发挥专家学者、大师大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名人明星作用,让这些公众人物辅助全民阅读,以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 第四 ,高质量阅读服务要跟上。解决这个难题就要用高质量的服务。开展知识服务要注重专业化、个性化,为阅读者服务要及时化、方便化,平台服务要对象化、精准化,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帮助读者选书、读书、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