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he who doesn't, pays it.
——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者被赚。
近日,茅台新品“蒂芙尼蓝”开始在酒商间流传,微信中的单瓶报价甚至炒到了8500元,目前售价5500元/瓶。这飞天价格,让人想不去看看茅台股价都难!如果现在给你50万,你会让自己错过这场“茅台热”吗?
巴菲特也错过了英特尔、微软、谷歌、亚马逊,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过”的呢?
“犯错误是投资行为的一部分。”巴菲特如是说。
而股民的“不忍错过”反而给股市创造了不少段子,“关灯吃面”“地板下面还有十八层地狱”“扇贝又游到了海的那一边”……这“不忍错过”也酿就了不少股市悲剧。
大家当真都认为“巴菲特老了”,所以才对股神价值投资的理念十动然拒?
这本《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提到的“能力圈”和“理性与人性”或可解释一二。
1 能力圈
我能识别出好公司吗?
IBM的CEO沃森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一些方面有才智,而且我坚持待在我有才智的领域。”每个人“有才智”的领域就是自己的“能力圈”。
很多投资者不认为股票市场上存在能力圈的概念。他们承认有些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例如让他们参加奥运会拳击比赛,他们会承认自己做不到。但如果说某股票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圈,他们会马上掏出手机下单买一手,证明该股票完全在他们的掌控之下。更奇妙的是,过会儿这只股票还可能涨停了!
“下单”不是一种赚钱的能力。在股市里按错误的方法操作,短期内可能会赚钱;按正确的方法操作,短期内可能会亏钱。这种随机激励,会导致投资者把错误的方式当成秘诀,拒绝接受正确的理念。但从长期来看,按正确方式投资的人会获得金钱,按错误方式交易的人只能积累教训。
节选自《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
当然,部分投资者也同意股神巴菲特的看法,他们不跟风投机,他们也倾向于投好的公司。但什么是好的公司?如何识别好的公司?这也许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清楚并能做到的事。放十年前,你能识别出腾讯大举买入,还是觉得四川长虹大有可为?
并且,大部分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如何在忙碌一天,做完晚饭,处理琐事,自娱自乐让自己放松后,还能聚精会神做一会儿基本面分析和个股分析,这是一个问题。即便能做到,如何与机构投资者比呢!
他们在分析行情,你在拼命工作;他们在分析公司,你在拼命工作;他们在“骗线”“制造趋势”,你在拼命工作;他们休息了,你开始分析了。
“那还分析个啥?都交给机构投资吧!”
“不,我对医药行业略知一二。只要聚焦我熟知的领域,我还能再拼一拼。”
这与巴菲特的主张高度一致:你不需要是所有公司的专家,甚至不需要是很多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正确评估你的能力圈内的公司。
巴菲特坚持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并不认为自己的能力圈包括所有股票。他确实错失了微软、英特尔、谷歌和亚马逊等超级牛股,但不管世人如何嘲笑他太保守、质疑他不能理解科技公司,他坚持不投资能力圈外的企业。科技公司成功的路径事后看起来清晰可见,事前却是迷雾重重。每一笔投资都可能血本无归,阻断复利的长期累积。
不仅稳健持重的巴菲特重视能力圈,就连狂傲不羁的芒格也把自己限制于能力圈内。有一次,一个人当面直白地问芒格:“你看起来不像有足够的智商能赚十几亿美元。你能解释下为啥实际上你赚到了呢?”
芒格哈哈大笑地答道:“我比很多人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知道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只能说你还未拥有这项能力。”
节选自《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
BUT——
投资者总是难以抑制跳出能力圈的冲动。
2 理性与人性
我能守住好公司吗?
即便是“长期定期定投低成本大盘股票指数基金”这个极为简单的能力圈,能坚持待在其中的人也很少,总是有人想在以下方面做出突破。
更换标的:券商理财经理说定投来钱太慢,不如买股票;保险销售人员说定投风险太大,不如买保险;基金销售人员说还是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好,可以选到牛股。投资者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逐渐就把指数基金抛弃了。
缩短时间:原计划每月定投1000元,40年见效;现改为每月定投1万元,希望4年见效。然而这4年可能都是熊市。
轮动投资:军工板块涨了买军工类ETF,科技板块涨了买科技类ETF,买卖基金比股票交易还频繁。每月确实都在买基金,但买的不是同一只基金。回头一看,因为总在追逐热点,导致多数逢高买入、逢低“割肉”。
更换模式:想要做大波段,低点加大投入,高点成功卖出。但大部分人对于高点估计得太保守。卖出后没有快速补回仓位,总觉得市场还要跌。10年后回头看,当时的高点现在只能算是低点。
节选自《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
OK,分析医药行业时,发现最近医美板块不错:跟进!
医美板块赚得一笔后,紧接着发现直播经济万不可错过:研究!
这些风口行业不知能火多久:做波段!
几乎无人能逃得过人性的弱点。
对于那些一次又一次地跳出能力圈的人来说,这种随机激励似乎会让人觉得“巴菲特早就过时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对于一些交易者来说,无论分红回报率多高,都不愿意买入30年不动。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于2020年5月公开表态,认为巴菲特的工作“颇为无聊(pretty boring)”,就是研究“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是否值得追加投资”。一些交易者进入股市的终级目的是寻求刺激,希望随心所欲地决策,获得类似博彩的快感。让他们为了赚钱而“颇为无聊”地长期持有,是很反人性的。
节选自《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
巴菲特采用多元控股公司模式将伯克希尔成功转型后,毕生的事业就是发掘好的公司,并长期持有。
试想一下:你每天下班回家做两个小时基本面分析和个股分析,两个月后,选中的企业都被pass掉了,于是你开始寻找新的标的,开始新一轮的分析,周而复始,终于在一天你选中了一家公司,并信心十足地开始买入,但产生复利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2020年分红相当于其买入价的50%,花了32年;2017年巴菲特从投资富国银行中净赚174亿美元,花了28年;巴菲特投资喜诗糖果,2007年为伯克希尔贡献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花了35年……
保持这份定力实在太难!在旁人迎风口、做波段、赚得盆满钵满,并且津津乐道的时候,会不会想:我的投资,emmmm……似乎确实是有些“颇为无聊(pretty boring)”呢!
3 价值投资的个人选择
价值投资投的是什么?
实际上,选择了一种投资理念,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人生。价值投资理念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嫉妒别人,不为难自己。不在意市场短期涨跌,只关注公司长期经营。坚守安全边际,股市上不负债投资,生活中不赌博飙车。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比之下,投机者喜欢借钱投资追逐热点,每天神经高度紧张,每次交易都是一场战斗。赢了,花天酒地放松紧绷的神经;输了,借酒消愁麻醉抑郁的大脑。再好的身体,也扛不住几十年高强度地折腾。
节选自《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
曾有人问作者,价值投资给他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作者答:“价值投资让我更平和了。”
但价值投资纵有千般万般好,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巴菲特也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价值投资,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同样提及“投资要和性格相匹配”,天生爱冒险、爱探索、追求新奇多变、享受刺激的人并不适合价值投资,利弗摩尔、马斯克、里克这样的传奇也不适合,“人应该尽早寻找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价值投资只是其中之一”。
就连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对其父亲的价值投资事业——伯克希尔,也表现得兴致缺缺,当被媒体问及其对未来将接任伯克希尔非执行董事会主席这事儿有何想法时,霍华德只一句:“只要不耽误我种田就行。”
“只要不耽误我种田就行。”这境界!
实际上,霍华德此种性格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巴菲特的教育理念很简单:你的人生你做主。
霍华德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奥马哈市的公立学校就读的,高中毕业后,去过南达科他州小型私立大学奥古斯塔纳学院(Augustana College),读了一年就读不下去了;后来去参加了“海上学校”(Semester at Sea),这个学校提供几个月的短期课程,学生乘坐邮轮游历欧、亚、非三洲,见识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学期结束后,霍华德去洛杉矶的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待了一段时间,感觉没啥意思,又回到了奥马哈。
因偶然看到一个人操作挖掘机,霍华德发现了兴趣所在。他非常享受坐在拖拉机上耕地的感觉,这让他想起了5岁时在自家后院种玉米的情景,于是,他开始想要种地。
1986年,巴菲特让霍华德写一个农场项目“商业计划书”。霍华德认真完成了,每个数字都有据可依。然后巴菲特买了400英亩的土地并转租给霍华德,满足了霍华德对农业的热爱之情。在这个农场上,一个简单而宏大的人生目标开始浮现在霍华德的脑海中:让世界上没有饥饿的人!
节选自《复利奇迹:巴菲特的财富逻辑》,部分有改动
霍华德对父亲的伯克希尔并不感冒,反而走了很多弯路才寻找到自己热衷的事业,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那么,你又会如何选择?
小编作为一个极其普通青年,在读完《复利奇迹》主题1(内含巴菲特的极简投资法在A股市场的应用)后也加入了养“基”大军,这属于“价值投资”的顿悟,还是属于闭眼推崇、拒绝思考呢?
读完整本书后,我随即明白:定期定投大盘指数基金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梦境行动,30年后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亿万富翁,可喜可贺!但如若醒来发现还是老样子,什么都没有……那也没什么可惜的,梦而已。醒着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醒着的遗憾才真值得去惋惜。
最后,不妨读读本书,看看自己是“价值投资”的顿悟型选手,还是热爱追风逐浪的孤独航员,甚至更多可能,无一不可。作者在内页的题句“专注于能力圈内让你兴奋的事业”正好可以总结此书(没有说这本书可以不读了的意思),因为你自己才是目的本身。